框架:营养代谢的四大基本规则

引出问题

营养素的代谢我也管不了,为什么要知道这个?

因为只有知道了这些,生活中碰到营养科学的问题时,你才能在心里有个靠谱的预期。比如说,知道营养素“铁”是怎么代谢的,你才能知道缺铁这件事,是要积累一段时间才会发生的,而要补铁,也不是一两天就能补回来的。这种预期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你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也让你对自己身体的各种变化更有掌控感。

 

营养素代谢的问题?

营养素代谢的问题其实分为两层,一层是表象,是营养素在代谢过程中,给身体带来的变化;一层是本质,是营养素代谢的基本规则。

营养素总体的代谢规则

零存整取,多退少补

“零存”就是吃一点补一点,补进一个“储存池”,补太多就要排出体外;缺乏了,可以从“储存池”里“整取”,也可以从外部补充,整体是个“多退少补”的过程。我们比较熟悉的铁和钙,它们两个都是营养素中的微量元素,代谢规则都符合这条。

比如说铁,肝脏就是铁的主要储存池。肝脏里的铁一般不会被动用,被动用的都是游离状态的铁。如果游离铁含量变少,肝脏就会释放替补队员上场工作,这是从池子里头“整取”的过程。大部分铁都可以循环利用,身体既可以通过消化道把铁排出体外,也可以利用饮食中的铁来补足缺口,这就是“多退少补”的过程。

这些营养素在体内有储存池,就好像家里有存款一样,就算一个人突然失业,生活也能维持好一阵子。所以,钙和铁缺乏,都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积累才显现出来的。在补充的时候,要先保证游离的营养素足够,才会再补充进储存池。所以,如果真的缺铁、缺钙了,也不是三两天就能补回来的。

按需摄入,即产即用

比如说,维生素 C 就是这样,“按需摄入”就可以了,吃多了也留不下,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那也就是说,如果平时你蔬菜水果吃得非常少,维生素 C 缺乏的症状,比如乏力、牙龈出血等,显现得会非常快,最短在几周的时间里就会出现。反过来,一旦出现了缺乏症状,只要及时补充,症状就能消失。而且,维生素 C 也不需要特别的消化过程,直接就可以被肠道吸收,这就是“即产即用”。

单向转化,各司其职

很多人有这样的印象,营养素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特别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之间。这个不够了,没事儿,其他的能补位。的确,转化在有些情况下会发生,但转化大部分是单向的

比如说,碳水化合物可以转化成脂肪,但倒过来就不行了,脂肪是不可以转化成碳水化合物的。蛋白质呢,分解产生的部分氨基酸,可以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但碳水化合物几乎没有办法转化为蛋白质。最后再说脂肪,人类很难利用脂肪来合成蛋白质,但蛋白质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脂肪。

而且请注意,这种转化只是营养代谢中很小的一部分。这三大营养素各有分工,大部分时间还是“各司其职”,特定情况下才会转化。比如,只有当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发生障碍时,才会由蛋白质来供能。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极度饥饿的时候,肌肉也会分解供能,但这样的供能方式非常不划算,是以消耗自身机能作为代价的。

稳态可调节,失衡可致病

稳态被打破的过程,就是疾病产生的过程。比如外界信号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稳态就会被打破。像营养不良、缺氧,这些都是我们身体比较敏感的外界信号。

 

说明:内容取自得到平台仝卿营养学课程,文稿由本站作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