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

再多的想法,还只是停留在认识阶段,而认识终归是要落实的,如果只是认识而不去实践,永远不可能和真理沾边。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没人能够绝对保证自己认识的准确性,一定要把自己的认识投身于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证明认识的准确性,在实践中修正认识的不足性。真正长久的智慧不可能来源于一成不变的理论,而是来源于持续迭代并且保持学习的理论。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经验可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如书本中获取的经验就属于间接经验,结合书本中的知识去实践得到的经验是直接经验。我们不能说间接经验一定是认识的低级阶段,首先间接经验也来源于直接经验,其次历史也不断从直接经验中迭代间接经验,从间接经验中依旧能获取高阶的认识,甚至是绝大部分获取高阶认识的来源,这同样源于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更容易获得并掌握。然而,回顾间接经验之所以能作为高阶认识的来源,恰恰就是在历史场合中接受直接经验的更正,如果我们依旧想要后面的人能够从间接经验中获取更高的认识,那么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并丰富或修正间接经验依旧是必不可少的。前面这种为后人考虑的说法确实伟大,但从个体角度来看,这同样是适用的。常言到“尽信书不如无书”,恰恰就是对人类理性的尊重,并且强调要用直接经验检验间接检验。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

拥有足够多大的信息,理性才能充分发挥。这叫好像一堆拼图碎片,如果能够尽可能获取更多的碎片,那么距离得到此拼图的本质模样就更容易。

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通过循环再次回来,但每次回来都拿着进一步地正确认识,就好像注入新的生命力一样。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如此反复,永无止尽。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